最近我小姑的小朋友八月份要去上學,良良二歲五個月,到了八月份,他還是不滿三歲,而且去參觀幼稚園後,

園長都建議良良因體型較大,必須要直接念小班,所以良良要念二次小班。

其實我聽到這,覺得很奇怪,

怎麼會由孩子的體型來判斷他應該念的班次呢?

對於才認識不到二個小時的孩子,這樣判斷正確嗎?

如果可以,我希望良良能夠來到更為他設想的幼稚園。

以下這篇,是安儀的文章~

我覺得她的論點很棒,也很認同,與大家分享~

沒有問題學生,只有問題家長!

上星期五早上去女兒班上故事時,幼稚園園長拜託我去參與班務會議。原來,有的家長對於孩子在學校的狀況有疑義,因此園長特召開班務會議說明。

開完班務會議,也有機會私底下與幾位媽媽聊過天之後,我又再度的「有感而發」,忍不住要來發表一點我的牢騷了!

我實在弄不懂,現在的家長,送孩子上幼稚園的目的到底何在?

我發現,媽媽們的心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幾種:第一種,她希望孩子來學校,一定要「學到些什麼!」這種媽媽主張,幼稚園一定要教ㄅㄆㄇ、ABC、123.學校的「主題式」教學,在她眼中不算教學!不會寫自己的名字、認不得注音符號,這種幼稚園就是「沒有在教東西」。

女兒的幼稚園,早上八點至九點,是晨光時間,幼稚園採取角落教學,讓孩子們自己蓋章決定要到那個區域去玩。或聽故事、玩拼圖、畫畫、做勞作.....等等。

這類的媽媽會質疑:早上沒有排課程,孩子茫茫然不知所措!乾脆不要讓孩子來晨光時間「浪費時間」。

但她們沒有想到的是:孩子們的學習是否一定要有課程?當你沒有交代孩子做什麼,他就茫茫然時,到底是孩子的問題、家長的問題還是老師的問題?

我曾經看過一篇教育心裡學的專家為文,他表示,現代的孩子課業被排得太緊密,以致於失去了創造力與想像力。事實上,孩子每天一定要一段完全屬於自己的空閒時間,讓他自己遊玩!當一個孩子在沒有被安排讓合活動時,你會發現,那是他創作力最勃發的時間!

我觀察過我兒子:當他一個人玩的時候,他拿著幾隻物動在演戲,可以很生動的模仿媽媽、爸爸等等的角色,敘述一段完整的劇情。當他一個人的時候,他可以很專心的玩積木,做出很不錯東西。我女兒在一個人的時候,會畫畫、會翻書,給她一些簡單的材料,她就可以自己玩很久!歷史上,愛迪生研究東西,也並非老師教出來的,牛頓的地心引力,是在獨處時發想,很多偉大的創作,也是在自由的獨處下發展。

通常,習慣性把孩子的時間排的滿滿的家長,你觀察他的孩子,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,就是沒有大人安排的時候,他就不知道該怎麼辦。「我要做什麼?我好無聊!」是這類孩子的口頭禪,還有一種現象,就是,習慣被人家灌進資料的頭腦,對於觀察新知及追求答案,顯的非常的被動。我去讀故事時,這類孩子的表現非常明顯。當老師在問:「來看看蝴蝶有幾隻腳?」時,那些被教過蝴蝶有六隻腳的小孩,連看不看想看一眼。只有那些沒有「被教過」的小孩,很有興趣的在那邊認真的數:1、2、3、4、5、6有六隻腳!

第二種媽媽,是將幼稚園的老師,當成替代他照顧幼兒的專屬保姆。

這類的媽媽會抱怨:「我女兒的杯子,一整個禮拜都沒有洗,很髒。」「小孩的櫃子很髒,老師都沒有整理。」「小孩早上來,椅子都還沒有搬好、就定位!」「中午吃飯,小孩都沒吃飽!」

就我來看,公幼的孩子滿五歲才來上大班,滿四足歲才收中班,這類年齡的孩子,除非有特殊狀況,否則都已經應該可以明確得表現肚子餓、想喝水,等等生理需求,(連我三歲的兒子這方面都已經沒有問題),為什麼媽媽不能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:想吃、還是想玩?兩個老師要照顧三十個孩子,本來就不可能一一去知道他吃了多少、夠不夠,或是甚至強迫他吃完.只能站在一個概念性輔導的立場,比如說要求孩子把碗裡的東西吃掉,或是添固定的份量.

我們當母親的,本來就應該教導孩子,在該吃飯的時間好好的吃完,時間過了,團體中老師不會等你吃.自己的東西要自己整理,杯子髒了可以帶回家來,或是自己清洗.看到老師在忙時,要主動幫忙,比如說把椅子搬開來...等等.看到比較小的孩子時,要多幫忙小朋友...,怎麼反而會去怪老師,沒有幫孩子去做這一些事呢?我非常不解.

還有一種家長,覺得自己付錢來上學,老師就該為他服務.來接孩子,久等一下就大發雷霆,晚接、早送,覺得理所當然.還有,不考慮老師的人力配置,每天都要求詳細的書面資料,要老師跟他報告小孩在學校做了什麼?更甚者,孩子學到了一些什麼不該說的話,就責怪學校教壞了他的孩子!

他卻沒有想到,孩子逐漸長大,除了模仿同儕,也會模仿大人、電視,越來越有自己的主見,叛逆心也隨之出現,怎麼將罪過全都推在老師頭上?幼稚教育是家長與老師的配合,而非老師一人的責任!

依我的看法,讓孩子上幼稚園,有幾個目的:第一,讓孩子開始學習同儕相處的人際關係,進而學習社會化。第二,讓她接觸媽媽以外的固定成人__老師。第三,讓她開始學習家中學不到的生活禮儀以及生活常識。第四,讓她開始學習短暫離開媽媽而獨立處理自己的日常生活。

孩子是父母的鏡子,家長什麼模樣,孩子就是什麼模樣.最近大家流行說孩子有XXX症,時代越進步,各種無法社會化的不適應症都有了新的病名.我常覺得其實有不少家長也有很多同樣的症頭.只是大人不願意承認自己自私、嚼舌、嫉妒、無禮、冷漠、沒有同理心.而孩子,因為還是一張白紙,即被冠上了病名.事實上,有什麼樣的家長,就有什麼樣的孩子!難怪園長在與我聊天時感嘆:「沒有問題學生,只有問題家長!」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ip698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